檳榔

學名 : Areca catechu L.
英文名 : Betel Palm, Areca nut, Pinang 
中文名 : 檳榔
科名 : 棕櫚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外來物種

植物趣聞

原產地 檳榔原生於菲律賓。
名字由來 種加詞「catechu」源自馬來語「caccu」,意譯為植物萃取液。檳榔的果實可食用,常與食用石灰和蔞葉 (Piper betle, Betel)一同共用,加快果實內植物鹼釋放,所以有「Betel Palm(意思為蔞葉的棕櫚)」的英文名。
生命力 檳榔偏愛炎熱、全日照、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應用

根據曾到訪過東南亞國家的旅客敘述,不難看見當地人手上常緊抓一袋檳榔,牙齒因咀嚼檳榔而染上紅色。檳榔是東南亞國家的家傳戶曉的零食。當地人通常把檳榔切成方塊狀,與食用石灰和蔞葉一同食用。咀嚼時,檳榔會釋出單寧及檳榔鹼,不僅能為食用者提供多重風味,還能消除疲累。在印度, 「paanwallahas」就是指是出售檳榔和香料的商店,他們會提供各式各樣的香料,將檳榔口味變得多樣,任君選擇。雖然檳榔廣受歡迎,但它會引致口腔癌。檳榔內含有致幻成份的檳榔鹼,故在土耳其和澳洲等國家被視為毒品,與檳榔相關的交易受到禁止。

檳榔對台灣具極大文化意義,因其是構成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例如,噶瑪蘭族會利用檳榔的汁液把纖維布料染成香蕉色。為祈求繁榮昌盛,西拉雅族人會以檳榔和其他祭物如酒和米飯向他們信奉的神明「阿立祖」獻祭。阿美族視檳榔為信物,男女之間會以檳榔傳情。當阿美族的男生到達青少年階段,會收到女性長輩為他們用檳榔縫製的單肩包(又稱檳榔袋)。豐收季第四天後,阿美族姑娘會將一顆檳榔放進心儀男生的檳榔袋中。若果該名男生對那姑娘也有意思,便會把那顆檳榔吃掉。故此,檳榔袋在阿美族中被稱為「alofo」,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情人袋」。

不過,檳榔的用途有限,僅僅因檳榔具堅韌的結構和顯著的葉片大小而種植作觀賞用途。

辨認特徵

生長習性 單一主莖棕櫚。
高度 最高可達20米。
莖樹狀,直立,灰色,具明顯葉痕。
葉鞘重疊成冠莖,呈綠色。羽狀全裂,大型,每側具 20-30片羽片。羽片披針形,頂端具歪齒,頂部羽片合生成魚尾狀。
雌雄同株。圓錐花序著生於冠莖基部,3次分枝,直立,小穗軸眾多。雄花互生,於小穗軸上排成二列,花瓣3片,呈黃白色,芳香。雌花大型,着生於小穗軸基部。
卵球形或橢球形,堅硬,具光澤,內部具纖維,果實成熟時轉為橙黃色。
花期 不詳
果期 不詳
備註

以上學名根據世界植物線上網頁:
https://powo.science.kew.org/taxon/urn:lsid:ipni.org:names:664107-1

其他數據庫引用的學名
―《中國植物誌》英文版: Areca catechu Linnaeus
―《GBIF》: Areca catechu 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