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 B. L. Burtt & A. W. Hill
英文名 : Hog Plum
中文名 : 南酸棗、酸棗、山棗、山棗子、棗子、山桉果、五眼果、五眼睛果、鼻子果、鼻涕果、花心木、醋酸果、棉麻樹、啃不死
科名 : 漆樹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原生物種
原產地 | 南酸棗原生於香港,在中國南部及西南部;日本南部、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南、老撾和泰國等地亦有分布。 |
---|---|
名字由來 | 種加詞「axillaris」含有葉腋的意思。 |
生命力 | 南酸棗偏好全日照環境,對澇漬、路邊污染物和修剪具高耐受性,對乾旱和強風具中等耐受性,亦具高抗病蟲害能力。 |
生態 | 常生於海拔300-2000米的小山和山地森林中。 |
應用 | 南酸棗生長迅速且適應能力強,是快速造林的理想樹種。其遮蔭效果不俗,故常被種植作行道樹。除遮蔭用途外,南酸棗的樹皮和葉片富含單寧,可從中提煉出栲膠。其果實可鮮食,亦可釀酒,果核可用作活性炭原料。莖皮纖維則可用於製繩。南酸棗的樹皮和果實皆可入藥,具抗炎解毒、止血止痛等功效,亦可外敷治療大面積燒傷或燙傷。 |
漆樹科 |
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與嶺南酸棗(Spondias lakonensis):南酸棗和嶺南酸棗皆屬於漆樹科。要區分兩者,可從葉片和果實入手。南酸棗的葉緣全緣或幼株葉緣具粗鋸齒,嶺南酸棗的葉緣則為全緣。南酸棗的果實較大,約長2.5-3厘米,直徑約長2厘米,嶺南酸棗的果實則較小,約長0.8-1厘米,直徑約長6-7毫米。 |
生長習性 | 落葉喬木。 |
---|---|
高度 | 最高可達20米。 |
莖 | 樹皮呈灰棕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呈暗紫棕色,無毛,具皮孔。 |
葉 | 奇數羽狀複葉,葉軸無毛或微被短柔毛;葉柄基部略腫脹,微被短柔毛;小葉7-15片,對生或互生;小葉柄無毛至微被短柔毛;葉片紙質,卵形至披針形,基部近偏斜、寬楔形至圓形,頂端長漸尖,基部全緣或具鋸齒,兩面被微柔毛或近無毛,或葉背脈腋具簇毛,側脈8-10對,兩面凸起。 |
花 | 雄花序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苞片小;花萼被微柔毛至無毛,裂片三角形;花瓣呈紫色,長圓形披針形;雄蕊外露。雌花單生於葉腋,較雄花大;子房五室。 |
果 | 核果橢圓形或卵球形,成熟時轉為黃色,兩端圓形。 |
種子 | 果核頂端具5個小孔。種子無胚乳。 |
花期 | 本港3月至4月。 |
果期 | 本港7月至10月。 |
以上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
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717
其他數據庫引用的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