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Thespesia populnea (L.) Sol. ex Corr.
英文名 : Portia Tree
中文名 : 恆春黃槿、繖楊、桐棉、楊葉肖槿
科名 : 錦葵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原生物種
原產地 | 恆春黃槿原生於香港,在部分中國省份,如:海南、廣西、廣東、台灣;印支半島、泰國、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及熱帶非洲等地區亦有分布。 |
---|---|
名字由來 | 屬名「Thespesia」源自希臘詞「thespios」,意指其花朵顏色由黃色轉為紫色。種加詞「populnea」意為與楊屬有關或相似。 |
生命力 | 恆春黃槿偏好全日照環境,對乾旱和澇漬具高耐受性,對風、污染物和修剪具中等耐受性,亦具高抗病蟲害能力。其果實具浮在水上數月而不腐爛的能力,能透過海漂播種。 |
生態 | 常生於海岸邊的向陽處或紅樹林附近。 |
應用 | 恆春黃槿常被栽培作遮蔭用途。因其對帶鹽的海風具耐受性,故是栽種作海岸防風林的理想樹種。其果實既能當作染料,又可除蝨。全株味苦、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亦可治療腦膜炎、痢疾、痔瘡、痰濕及疥癬。 |
恆春黃槿(Thespesia populnea)與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 恆春黃槿與黃槿皆屬於錦葵科。要區分兩者,可從葉片和花萼入手。恆春黃槿和黃槿的葉片皆為卵狀心形,但黃槿的葉片較恆春黃槿的葉片圓。恆春黃槿的葉尖較黃槿的葉尖伸長出,葉脈亦較黃槿明顯。恆春黃槿的花萼不分裂,黃槿的花萼則分5裂。 |
生長習性 | 常綠小喬木。 |
---|---|
高度 | 最高可達8米。 |
莖 | 小枝粗糙,密被褐色盾形鱗片。 |
葉 | 托葉線狀披針形;葉柄具鱗片;葉片卵狀心形至三角形,基部截形至心形,頂端長尾形,葉緣全緣,葉面無毛,葉背被稀疏鱗片。 |
花 | 花單生於葉腋;花梗密被鱗片;花萼杯狀,頂端截形,具五齒;花冠鐘形,黃色,內面基部具紫色斑塊。 |
果 | 蒴果球形至梨形,稍肉質。 |
種子 | 種子三角狀卵球形,具條紋,被柔毛或無毛。 |
花期 | 本港全年可見。 |
以上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
https://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4055
其他數據庫引用的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