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葵, 臺灣海棗

學名 : Phoenix loureiroi Kunth.
英文名 : Spiny Date Palm, Mountain Date Palm, Formosan Date Palm
中文名 : 刺葵, 臺灣海棗
科名 : 棕櫚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原生物種

植物趣聞

原產地 刺葵原生於中國東南部省份及其他東南亞或南亞國家,如老撾、巴基斯坦、菲律賓等。
名字由來 為了紀念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暨植物學家——João de Loureiro (音譯為若昂·德·洛雷羅)(1717-1791年),故被冠名為「loureiroi」。
生態

刺葵通常生長在海拔低於1700米的草原、林地和沿海地區。為了在大自然中掙扎求存,刺葵已進化成對全日照、乾旱、澇漬、強風及鹽分具高耐受性。

其雄花深受甲蟲喜愛。其果實是多種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部分食源。
應用 在塑膠製掃帚並未普及前,人們通常用其老葉做掃帚,俗稱為「糠榔帚」。菲律賓人通常會將其幼葉曬乾並編織成雨衣。其果實可生食,並具有抗癌及抗氧化作用。
香港的刺葵屬

在香港,刺葵屬被視為觀賞棕櫚樹並廣泛種植。它們的名稱和形態都大同小異,故常被混淆。例如,臺灣海棗(Phoenix hanceana)有時被視為是與刺葵不同的物種,但分類學家們偏向將臺灣海棗與刺葵歸為同一物種,並將Phoenix hanceana視為 Phoenix loureiroi 的同義詞。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因為錯誤種植或錯誤識別,在香港大多數標示為臺灣海棗的棕櫚樹實際上是銀海棗(Phoenix sylvestris )。

要區分它們,可從樹木大小、莖及葉片入手。刺葵的樹身較矮小,銀海棗則堅硬且高聳。刺葵的莖呈暗褐色,密被宿存葉柄基部,銀海棗的莖則呈灰色,被散落的宿存葉柄基部。刺葵的葉片呈綠色,而銀海棗的葉片則呈藍綠色。

刺葵屬中只有刺葵是唯一原生並廣泛分布於香港開揚的森林中。與市區公園中看到的刺葵不同的是,野生刺葵通常以灌木形式出現,不一定有短莖。

辨認特徵

生長習性 單一主莖或聚生棕櫚。
高度 最高可達5米。
莖呈暗褐色,節間極短,具宿存的菱形葉柄基部。
羽狀全裂,長達2米,葉軸每邊具40-130條羽片,線狀,單生或2-3片排列在不同平面上。基部的羽片呈刺狀。
雌雄異株。花序直立,具分枝,先出葉呈黃綠色,花朵呈黃白色。雄花花瓣3片,雄蕊6條。雌花卵球形。
果實長橢球形,成熟時由橙色轉為黑色或紫黑色。
花期 本港四月至五月。
果期 本港六月至十月。
備註

以上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
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166 

其他數據庫引用的學名
―《中國植物誌》英文版:Phoenix loureiroi Kunth
―《世界植物線上》:Phoenix loureiroi Kunth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