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Artocarpus hypargyreus Hance ex Benth.
英文名 : Silver-back Artocarpus, Sweet Artocarpus
中文名 : 白桂木
科名 : 桑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原生物種
原產地 | 白桂木原生於香港,在部分中國省份,如:海南、廣東、廣西、雲南、湖南、江西和福建亦有分布。 |
---|---|
名字由來 | 屬名「Artocarpus」是由「artos」和「karpós」(同 carpus)兩個希臘詞組成的混合字,分別指麵包和果實,意為麵包果。大約於1850年,英國外交官Henry Fletcher Hance(音譯為亨利.弗萊徹.漢斯)於香港島採集了白桂木的模式標本。白桂木被列入《香港稀有及珍貴植物》並評為近危 (NT)。此外,此樹種已紀錄至《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圖譜》。 |
生命力 | 白桂木在弱酸性沙質土壤中生長良好,偏好全日照至半陰暗環境。 |
生態 | 常生於160-1630米的低海拔地區及常綠闊葉林中,亦常生於丘陵及風水林中。 |
應用 | 白桂木的樹幹可作木材用於製作家具。從白桂木流出的乳汁可提煉出硬性膠。其果實可鮮食。 |
桑科 |
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與桂木(紅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ubsp. lingnanensis):白桂木和桂木皆為桂木屬。要區分兩者,可從樹皮和葉片入手。白桂木的樹皮呈暗紫色,片狀剝落,桂木的樹皮則呈黑色至褐色,縱裂。白桂木葉面無毛,葉背中脈密被粗糙、粉末狀白色絨毛,桂木兩面皆無毛。此外,白桂木的葉背網紋脈明顯凸出,桂木的葉背網紋脈凸出較不明顯。 |
生長習性 | 大型常綠喬木。 |
---|---|
高度 | 最高可達25米。 |
莖 | 樹皮呈暗紫色,片狀剝落,幼枝被白色柔毛。 |
葉 | 葉片互生,革質,葉片呈長圓形或橢圓形至倒卵形,頂端狹漸尖,基部楔形,葉緣全緣或稍具波狀齒,幼樹葉片常呈羽狀淺裂,葉面無毛,具光澤,背面粗糙,被粉末狀白色短絨毛。 |
花 | 雌雄同株,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雄花序倒卵球形至橢圓形,總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4,匙形,密被短柔毛,貼生至棒狀或近盾狀苞片,雄蕊1,花藥橢圓形。雌花序較雄花序小,花被密被絨毛,花柱稍微凸出。 |
果 | 聚合果近球形,淺黃色至橙色,被褐色短柔毛,表面稍具乳突,果梗被短柔毛。 |
花期 | 本港5月至8月。 |
果期 | 本港6月至8月。 |
以上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
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9207
https://www.herbarium.gov.hk/en/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8849
其他數據庫引用的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