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 思維樹, 印度菩提樹, 阿思多羅, 印度波樹

學名 : Ficus religiosa L.
英文名 : Peepul Tree, Bodh Tree, Botree Fig, Bodhi
中文名 : 菩提樹, 思維樹, 印度菩提樹, 阿思多羅, 印度波樹
科名 : 桑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外來物種

植物趣聞

原產地 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
名字由來 一說起菩提樹,大家便會想起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一段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為梵文「Bodhi」的音譯,在佛教中有覺悟的意思。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道,故此本種得名「菩提樹」。其學名中的種尾名「religiosa」意為「宗教的」,意指佛教。
應用 菩提樹是佛教的聖樹之一,常見於佛寺之中。菩提樹亦為常見的行道樹及園林風景樹,亞洲南部至東南部多有栽培。此外,菩提樹的乳汁可製成硬性樹膠,其樹皮在斯里蘭卡及中醫藥應用於治療牙痛及固齒。
國樹 菩提樹常被誤以為印度的國樹,真正的印度國樹為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 L.)。
真假菩提 真的「菩提樹」的葉尖有一段較長的尾尖,達葉面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一半,而假菩提樹的葉尖較短。同時,假菩提樹的葉柄也較短,約6至8厘米;真菩提樹的葉柄纖細且較長,約6.5至13厘米。兩種植物均是佛寺及市區常見的樹種,但菩提樹較常見。

辨認特徵

生長習性 常綠喬木。
高度 可達25米。
主幹樹皮灰色,平滑或稍具縱裂紋,胸徑30至50厘米。全株具乳汁,幼時附生。
三角狀卵形,革質,互生。葉尖延伸為尾狀,長度約為葉片的1/4至1/2。葉基寬截形至淺心形,全緣或波狀。側脈5至8對。嫩葉紅褐色,膜質,表面有光澤。葉柄纖幼,與葉片等長或更長。
雌雄同株。無花果(結構為隱頭花序)腋生於帶葉枝條,單生或對生。
榕果(結構為多數瘦果組成的隱頭果序)球體至扁球體,成熟時紅色、光滑。
花期 本港9月至11月。
果期 本港9月至11月。
備註

上述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6933

其他資料庫引用的學名
― 《中國植物誌》英文版:Ficus religiosa Linnaeus
― 《世界植物線上》:Ficus religiosa L.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