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蜜, 樹菠蘿, 木菠蘿

學名 : 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英文名 : Jackfruit
中文名 : 菠蘿蜜, 樹菠蘿, 木菠蘿
科名 : 桑科
本地分布狀態 : 外來物種

植物趣聞

原產地 印度。熱帶地區多有栽種,中國南方各省如廣東、廣西、雲南及海南省有栽培。
名字由來 提起菠蘿蜜,我們便會聯想到「唐三藏」玄奘法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但兩者有什麼關係呢?經文中的「波羅蜜多」為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有「到達圓滿」或「步向圓滿」的意思,並不是指本樹種。
但菠蘿蜜的名字由來跟佛教有一定的關係。《本草綱目》載曰:「波羅蜜,梵語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意思為「波羅蜜」在梵語裡亦有甘甜的意思,因本種果肉甘甜,因而得名。據清代學者屈大均的考證,菠蘿蜜在一千年前來自印度,並最先落戶在廣東南部沿岸的佛寺。
應用 菠蘿蜜是夏季的時令水果,在香港我們多稱作「大樹菠蘿」,但我們食用的橙黃色肉質部份是什麼呢?大樹菠蘿的結構複雜,主要由三部份組成:果序軸、宿存花被和每朵花單獨發育而成的瘦果狀果實,在植物學上稱之為聚花果(即由單個花序發育而成的果實)。我們慣常食用的是菠蘿蜜的宿存花被,經發育後變成肉質可食的部份。
此外,菠蘿蜜的種子也可食用,內含豐富的澱粉質,蒸熟後可吃。作為中藥,其果實可解酒醒脾,種仁能益氣通乳。

辨認特徵

生長習性 常綠喬木。
高度 可達20米。
老樹常具板根。
主幹樹皮厚、黑褐色,胸徑可達30至50厘米。全株具乳汁。
橢圓形至倒卵形,革質,螺旋狀排列。葉尖鈍至漸尖。葉緣全緣,幼樹及萌發枝上的葉常1至3羽狀分裂。側脈6至8對,中脈在葉底明顯凸起。葉面深綠色、有光澤,葉底淺綠色、略粗糙。卵形的托葉環狀抱莖,早落,遺痕明顯。
雌雄同株。雄花序圓柱體至棒狀橢圓體,生於小枝或短枝葉腋;雌花序生於樹幹或主枝上,肉質的花序軸球狀。花序幼時包藏於佛焰苞狀的托葉鞘內。花細小而密集。
聚花果大型,橢圓體至球體或不規則形狀,表面具多數緊密且堅硬的六角形瘤狀凸體及粗毛,因其外形而俗稱「大樹菠蘿」。幼時黃綠色,成熟時黃褐色。瘦果狀果實長橢圓體。
花期 本港3至8月。
果期 本港6至11月。
備註

上述學名根據香港植物標本室網頁:https://www.herbarium.gov.hk/tc/hk-plant-database/plant-detail/index.html?pType=species&oID=3033

其他資料庫引用的學名
― 《中國植物誌》英文版: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arck
― 《世界植物線上》: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Lam.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