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2国际城市林务研讨会
主办机构:发展局

节目

English | Traditional Chinese/繁體 | 主页 | 节目 | 讲者 | 实地考察 | 展览厅 | 媒体 | 合办机构及支持机构 | 私隐政策 | 声明 | 非文字版网页 |

第一日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第二日
2022年3月3日 (星期四)
第三日
2022年3月4日 (星期五)

议题三: 改善健康与福祉的景观设计
简介
为韩国城市民众举办的森林疗法(Sup-Chiyu)活动个案研究
朴范鎭教授
忠南大学担任环境及森林资源学系教授

演講內容摘要
由于动态的城市扩张过程十分急速,首尔 (大韩民国首都) 很容易出现压力。因此,韩国在一九九零年代开始以森林康乐作为其中一个管理森林的方法。在21世纪初期,以改善健康为目标的森林康乐活动被特别界定和应用为森林疗法。本简报的目的是介绍韩国森林疗法研究的概况,并分享重大研究的结果。

研討會簡報
都市景观及健康城市: 论城市绿色景观对大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及重要研究问题
姜斌博士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园境建筑学部副教授

演讲内容摘要
本研究针对目前当代城市, 特别是主要的高密度城市显著的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大众健康问题, 从舒缓精神压力、减轻精神疲劳、促进身体活动、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提升社会资本五个理论机制来解释城市绿色景观对公众健康及福祉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和一系列重要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

研討會簡報
活化大围明渠 – 于城市中打造亲近大自然的蓝绿空间
王协力工程师
渠务署排水工程部总工程师

演讲内容摘要
随着更多研究发现蓝绿空间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市民大众开始期望可以于闹市中有亲近大自然的空间。但像香港人口稠密的地方,打造从居住地方步行可至的蓝绿空间,并非容易的事。

土地共用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法。渠务署积极把理念付诸实践,将绿化空间融入排水基建中,例如开放跑马地蓄洪计划泵房上盖的绿化屋顶。此外,我们进一步落实「河畔城市」概念,为社区注入更多的蓝绿空间。继活化启德河工程成功打造香港第一条「绿化河道走廊」后,我们现正为敬业街明渠和佐敦谷明渠两条混凝土排水渠进行活化,建造成绿色河道。

我们希望更进一步,让公众不只可以从河岸两边欣赏活化后的河道,还可走进河道,沉醉蓝绿色空间中。而大围明渠将会成为香港首条可以让公众进入的活化河道。这条 2 公里长的排水渠将打造成不同区域,包括生态保育地、社区后花园和休闲活动空间。这些区域将会由行人步道连接起来,让公众和大自然有更亲密的接触。在这亲水、近水的活动空间中,将设有洪水预警和安全系统,该系统会分析天气预报资讯和实时雨量及水位数据,提供水位可能上升的预警,让公众可以安全享用活化后的河道。

研討會簡報
讨论环节
小休
构建绿化:以实证为本的设计策略,结合城市绿化对健康与气候应变能力带来的协同效益
Dr Sara BARRON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城市林务讲师

演讲内容摘要
世界各地的城市正面临重大挑战。工业国家正经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症等慢性疾病肆虐的问题,放弃找寻解决方案的希望是极为容易的选项。然而,终于有正面的消息。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多花时间在户外,到花园、公园和其他有树木的地方活动,均有助身心健康,预防各种疾病。进行多次短时间运动的益处,可媲美单次长时间运动,而在一天中不同时段抽出少许时间接触大自然,效果亦能积少成多。过去数十年的研究结果都显示都市绿化贡献良多,有助改善人民的身心健康,并为城市降温,但我们却发现并没有做过什么来把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措施,以便可在社区环境中实行。我们的研究团队认为,有必要订出以实证为本的实际解决方案,供负责管理城市空间的各方采用,包括地方政府、发展商,或大型院校校园的管理者。 我们归纳出八项可扩展以实证为本的市区绿化措施,增加都市人每日接触绿化空间的机会,包括在室内活动和穿梭于建筑物之间的时间,以及户外休闲时间。有关指引着重于运用城市树木,因为科研结果显示,大规模种植植物的效益最佳。任何人有意在社区不同层面提升生活质素,均可采用该等措施。

研討會簡報
对香港高密度住宅区开放空间中使用者停留行为的研究
史舒琳博士
清华大学景观及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演讲内容摘要
本演讲基于本人早前在香港开展的一项关注公共屋村开放空间使用与设计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基于时空与统计分析,发现开放空间中停留行为与空间构成和景观特质之间具有某些关系,这些使用者与空间的互动对自身的健康福祉也会有所影响。希望这些讨论对未来的园境设计有所助益。
香港东涌新市镇扩展区的未来城市森林
Ms N.T. PONG
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续大屿办事处高级园境师

演讲内容摘要
东涌新市镇扩展是香港现正进行的大型发展项目之一,旨在提供中期土地及房屋供应,以应付房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需要,同时平衡保育自然环境和可持续的新市镇扩展。在规划设计阶段,土木工程拓展署把握机遇,在园境设计中采用城市林务策略及蓝绿建设,将附近的大自然与新社区联系起来。这个未来的城市森林将与建议的生态网络配合,提供绿化走廊串连北大屿山郊野公园和东涌谷的自然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建造一个有抗御性的城市森林,不仅可以应对气候变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展示人类、动物和植物之间和谐的共生关系,以打造更宜居的城市。

研討會簡報
讨论环节
午休

议题四: 健康的城市林木
为城市树木提供以科学为本的土壤营养
Dr Linda CHALKER-SCOTT
华盛顿州立大学校外推广部城市园艺家及园艺学系副教授

演讲内容摘要
越来越多人明白到,在处方使用肥料前先进行土壤测试十分重要。不过,并非所有土壤测试都一样 — 农业用的土壤指标并不适用于景观种植。此外,我们可以把相关的土壤测试数据与小心进行的现场观察所得结果联系起来,以更深入了解什么是有机物质水平和营养水平的可持续水平。树艺师及园景管理人学习如何通过评估现场环境的地面实况,诠释土壤测试结果,可了解根际环境当时的运作情况,以及知道需要加添哪些物质。此外,认识到健康土壤生物区系的重要性,可鼓励管理人减少使用除菌剂及除真菌剂,以免杀死有益的微生物。

研討會簡報
园林和城市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植物选择原理与方法
张德顺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

演讲内容摘要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效应、热带气旋、风暴潮、暴雨内涝、热浪、干旱、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等术语出现在各种学术期刊和公共媒体上。气象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正在改变我们大气的组成、水圈的空间分布、岩石圈的地理环境、土壤圈的区域分异、生物圈的生境演化。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脆弱境地,也给园林生态系统和城市林业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挑战,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学科需要以专业智慧提升树种的生态抗性,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在宏观对策的基础上,梳理了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植物选择的生长、形态、生态、生理指标,对500余种树种进行了抗寒、耐热、抗旱、耐涝、抗日灼、抗虫、抗风、耐盐、耐瘠薄进行了定量测定和多元分析。提出了"适树适地"的原则,阐明了生态安全、园林绿化和城市林业健康的技术方法。

研討會簡報
一种快速评价园林树木在生境胁迫下生长敏感性的新方法—以德国萨克森州园林树木应对干旱为例
刘鸣博士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生

演讲内容摘要
如何快速评价园林树木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反应一直是城市林业管理工作的难点,因此,探索出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欧洲中部德国萨克森州为例,近年频繁的干旱对当地森林和园林树木造成了严重威胁,当地树木的生长活力和对其生境的适应性正在下降。通过测量在不同生境中24种树种的多年年均梢长,计算相对年均梢长增长(RAI)指标来评价树木应对干旱胁迫的生长敏感性。结果显示:1)年均梢长随着树龄的增长而减小,郁闭林中幼龄树和开敞林中低龄树的年均梢长要长于成年行道树。 2)各树种的多年年均梢长与标准化降水指数显著相关(r2=0.687, p<0.01),郁闭林中的欧洲水青冈(Fagus sylvatica)和夏栎(Quercus robur),以及开敞林中的欧梣(Fraxinus excelsior)和夏栎(Q. robur)对干旱不敏感,但各生境中有14种树木对干旱极为敏感。 3)各树种叶片膨压损失点水势(Ψtlp,MPa)的均值与极小值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2=0.549,p<0.01),但与生长敏感性不相关。 4)木质部特性与RAI(r=0.553,p<0.01)和生长敏感性(r=0.545, p<0.01)之间呈显著性相关,半环孔材树种和散孔材树种比环孔材树种对干旱敏感。综上,本研究认为,各树种的年梢生长与生境条件,以及自身抗旱性紧密相关,但受多种相关因子的影响和制约,诸如树龄、微生境、嫁接效应和种间竞争等。多年年均梢长测量可推荐作为一种简便、快速、有效的评价树木生长活力和生境适应响应的方法,可为初步筛选抗逆性园林绿化树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研討會簡報
讨论环节
小休
生物和物理碰撞、捣乱、损坏时 – 或健康土壤是如何造成的(或是如何破坏的)
Dr Alexia STOKES
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演讲内容摘要
土壤的形成可以是数百年计,是物理、生物及化学作用的产物。虽然当中的化学作用已经大量研究,但对于土壤与当中微生物之间的物理互动如何改变土壤形成的过程,我们才刚开始了解。土壤在潮湿到干燥的过程中产生微团聚体(土壤粒子在过程中有物理「碰撞」)。微生物和动物吸食根部的渗出物及凋落物时(「捣乱」植物基质),形成的分泌物(「损坏」)有助土壤粒子结合,形成大团聚体。微生物的分泌,亦是导致土壤碳封存的重要机制之一。根部和动物在土壤中移动时,会为微生物建立稳定的通道,促进生物互动。移除植物会减少土壤生物群可获取的基质;假如不予补充,可造成此生物网络崩溃,导致团聚体受物理力量(例如雨水)侵蚀而崩解。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可改善整个「碰撞、捣乱、损坏」过程。具体而言,固氮豆类植物有茂密而呈纤维状的根系,能发挥多个作用:既可作为共生细菌(可提升土壤的氮和碳含量)的寄主,亦可为生物通量建立稳定的通道,改善土壤结构。土地管理者如希望减少土壤分解及流失,并在都市环境创造健康和多用途的土壤,有关资料对于他们而言很有用。
使用绿色屏障减少污染的长期实验结果
Professor Francesco FERRINI
佛罗伦斯大学农业、食品、环境及林业系正教授

演讲内容摘要
这个项目在二零一四年展开,通过在不同季节收集车辆排放的沉积物,研究不同品种的常绿灌木如何影响若干重金属及三种不同成分悬浮粒子的沉积动态。此外,项目也测试不同种植分布(种植密度、与路边的距离),以及不同品种及修剪密度带来的影响。

实验在意大利托斯卡纳西北部一条交通十分繁忙的四线行车路进行。年中,工作人员多次量度一个绿色屏障围封的区域及相连草坪的悬浮粒子的沉积量。通过照片,人员在显微镜下分析被动式采样器的悬浮粒子沉积量,以判断过滤器表面被悬浮粒子覆盖的百分比。另外,在整个实验期间,人员还监测了多项大气参数,包括相对湿度、雨、风及温度等参数。实验期间还检测到一些重金属沉积物。

其他学者曾就不同植物品种拦截交通等污染源头微粒的表现进行研究。这项研究除了证实这些学者的部分研究结果外,还就如何在品种、种植密度及修剪情况等方面达到最佳屏障形态提供资料。

一如事先假设,悬浮粒子的沉积量,与气象情况有密切相关。而由于地点靠近道路,人为的黑色粒子多于啡色粒子(来自泥土、被风吹起的尘粒等各种源头)。

该项研究(现时仍在进行)显示,除了品种的选择外,植物的分布和管理状况(例如修剪),亦对减少污染的效果大有影响。

第二个实验(尚未完成)旨在测试量化悬浮粒子的不同方法(一:根据显微镜分析进行图像处理;以及二:过滤程序)。实验围绕40种树木和灌木展开,根据悬浮粒子积聚的程度,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密切关连,选出了其中18种,用于研究暴露在各种污染源之下,悬浮粒子积聚的情况。

该等实验所提供的资料,不单有利于规划绿色屏障以减低污染,更有助选择较能减少空气含尘量的树种。

研討會簡報
闭幕辞

网站上发布的简报和演讲片段均已取得相关主讲嘉宾的允许作查阅,并以主讲嘉宾使用的语言作显示。


wcag2.1AA-v.png img-footer-logo-3.png
© 2021-2022 IUFC 保留所有权利。